39岁演17岁,第一眼我就皱眉——不是针对热依扎,是替所有熬夜追剧的人心疼:我们到底想看故事,还是想看滤镜?
她瘦了15斤,剧组上了数字年轻化,连眨眼频率都调了档。
可镜头一拉近,脖子上的筋、眼角的沉,还是把“妈感”写在了屏幕上。
我暂停三次,确认自己不是苛刻,只是生理反应骗不了人。
数据更扎心:去年30+演员硬演少年的戏暴涨四成,女性占七成。
说白了,不是没人可选,是没人敢用真的17岁。
投资方怕新人扛不起收视,平台怕流量不够,导演怕现场教戏耽误进度,于是集体把风险转嫁给技术。
结果观众买单了吗?
弹幕里“出戏”两个字刷屏,热搜上“少女感”成了贬义。
热依扎那句“眼神里的岁月感得靠演技补”算诚实。
可补得了自己,补不了行业。
剧组宁愿花百万做后期磨皮,也不肯给年轻演员三个月集训。
协会新出的指南听着高级——年龄适配师、双重评估报告——真到开机,还是谁有热度谁上。
规则写得再细,也拦不住“带资进组”四个字。
我刷到一条评论说:“不如让39岁演39岁,17岁演17岁,故事照样好看。
”底下几千赞。
大家不是讨厌跨龄,是讨厌被糊弄。
数字技术本该是锦上添花,现在成了遮羞布,遮的是整个行业对年轻演员的不信任,对观众审美的低估。
要破局其实不难:把给后期的一半预算挪给表演训练营,让真少女在镜头前跑跳哭笑,让熟女演员去演她们该演的复杂人生。
技术留着拍科幻,别用来造假。
戏是假的,年龄是真的。
连这都分不清,还谈什么创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