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子也能上热搜?
杨超越抡起稻秆那一刻,0.8%的收视率直接飙到顶点,抖音单条视频五千多万播放,评论区一水儿‘原来脱粒要这么抖’——谁还敢说农活没流量。
”
能把稻穗甩出残影,不是摆拍。
江苏省农科院的老李头专门发微博拆解:手腕下沉、稻穗高扬、借重力摔粒,碎米率比机器还低。
这招“低扬高落”他带学生下田教了三年,没几个能一次到位。
网友翻出杨超越十二岁就在盐城老家帮舅舅收稻的旧照片,时间线对上了:会干就是会干,装不出来。
节目播出不到一天,某农机品牌连夜@她,想请她当“智慧农业体验官”,顺带推销自家新款便携脱粒机。
品牌公关在朋友圈吐槽:“老板原话——‘她甩那几下,比咱广告片有说服力多了’。
”粉丝更野,直接筹款八十七万,买了两百台机器捐去贵州山区,还加开留守儿童农具培训班。
应援做成公益,路人看了也得说一句“这粉丝能处”。
更离谱的是文化输出。
外交部“美丽中国”把片段剪成六语版,海外网友排队刷“next level”。
越南VTV4干脆买下整季版权,准备放在《亚洲面孔》专题里,标题暂定“从工厂妹到稻田热搜”。
有人担心“土味”会不会被嘲,结果弹幕最高赞:“真实比滤镜能打。
”
其实热搜背后是大家苦“精致翻车”久矣。
明星下田戴防晒面罩、擦护手霜,镜头一扫,稻子还没熟。
杨超越卷裤腿、踩泥水,头发上沾满禾屑,镜头怼脸也不躲。
网友自动代入:我上班也这样,谁有空时刻保持仙气?
中国青年报那篇评论说得好,“褪去滤镜的青春才动人”,翻译过来就是——别装了,累。
还有人扒出她2018年微博:“流水线一分钟装12条拉链,手快出残影。
”当年被嘲“厂妹”,如今成了“技能点”。
影视圈闻风而动,新农村题材片《在田间》已经立项,片方放话农活场景她亲自设计,不给替身。
消息一出,同类型剧本排队递到她工作室,据说门口保安收快递收到手软。
最实在的是数据。
节目播出后,“新农人”关键词搜索量暴涨三倍,多地文旅局连夜上架“明星同款打谷体验”——门票88,送两斤新米,周末名额秒空。
苏州一个农家乐老板发朋友圈:“以前请网红打卡,点赞两千;现在请农民大爷教打谷,电话被打爆。
”真·流量密码=土味+真实。
所以别急着嘲“又一个热搜包年用户”。
观众不傻,能分辨谁在干活、谁在作秀。
杨超越甩稻秆那几下,甩开了“精致焦虑”,也甩出Z世代对硬核生活的渴望:我可以坐办公室,也能卷裤腿下田;可以涂口红,也可以一手老茧。
真实不是人设,是底气。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