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还被当成“性感符号”的温碧霞,突然用一张皱纹纵横的脸把所有人看愣——原来被贴死的标签,真能自己撕下来。
《731》上映那天,票房3.4亿,热搜却挂着“温碧霞毁容式演技”。
点进剧照,几乎认不出:灰白头发黏成缕,嘴角干裂,眼神像被抽走灵魂。
她演的是慰安妇“李秀珍”,全片没有咆哮,只有一声比一声轻的喘息。
影院里有人捂嘴哭,因为那双眼睛把“疼”演得太具体,像真被烙铁烫过。
很多人忘了,她15岁就出来养家,第一部戏《靓妹仔》直接提名金像奖新人。
后来《火玫瑰》大红,波浪卷成了她的商标,却也把她锁进“花瓶”格子。
1996年《惊变》里那段大尺度戏,直接让广告商撤单,电视台剪镜头,连走金像奖红毯都被嘘。
那几年,她连去便利店都被指指点点。
这次接《731》,团队劝她“别毁形象”,她只回一句:“历史比形象重要。”拍戏时每天凌晨三点化妆,老年妆要涂四层硅胶,皮肤闷到发痒。
导演喊停,她还蹲在片场角落,怕一坐下就把皱纹坐歪。
零片酬,自己掏路费,拍完回酒店才想起没吃晚饭。
翻旧新闻,发现她其实早就开始“毁形象”。
2001年《封神榜》里的妲己,她坚持加一场“挖眼”戏,说妖妃也有恐惧。
2012年《扎职》演黑帮大嫂,素颜出镜,眼袋都没遮。
只是这些尝试被“性感”标签盖住了,像石头扔进棉花,没声响。
更意外的是,戏外她比角色还倔。
4岁差点被母亲卖掉换钱,出道后片酬全寄回家。
26岁最红时,被港媒写成“艳星”,她没解释,直接减产去读书。
后来嫁给何祖光,婆家嫌她出身,她干脆把婚礼办成慈善晚宴,礼金全捐孤儿院。
现在两口子每月飞去山区送物资,微博晒的永远是孩子和课本,不是游艇钻戒。
回头看,她其实一直在用同一条路:不急着辩解,用时间把偏见磨平。
就像这次《731》,没人再提“性感”,都在说“演技”。
56岁,别人等退休,她等来事业第二春。
原来真正的翻盘,不是撕标签,是让标签自己掉色。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