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董卿流泪坦言时至今日,我依然极度自卑,但我选择与自己和解

曹听新视角 · 4 小时前
在大众眼中,董卿无疑是 “人生赢家”—— 她是央视的 “门面担当”,主持《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经典节目,凭借优雅的气质、扎实的文化底蕴与出色的控场能力,成为无数人心中的 “女神主持人”。可谁能想到,在一场新书分享会上,40 多岁的董卿竟坦然承认 “自己现在还很自卑”。这份看似与她 “优秀人设” 不符的坦诚,让大众好奇:她为何会自卑?深扒她的成长经历后才发现,这份自卑的根源,藏在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里,也藏在她一路追逐完美的人生轨迹中。
一、童年严苛教育:清晨一千米与无尽的 “不满足”,自卑种子悄然萌发​
董卿的自卑,要从父亲董善祥说起。董善祥是复旦大学高材生,后来成为报社副总编,凭借自身奋斗从普通家庭走出,改变了人生轨迹。或许是深知奋斗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 “复制” 到女儿身上,从董卿幼年起,就为她制定了近乎 “残酷” 的成长计划。​
董卿上小学前,就被父亲从上海接到安徽淮北生活。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别的孩子还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时,她就被父亲从床上 “提溜” 起来,穿着单薄的衣服去学校操场跑一千米。她曾在采访中回忆:“当时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整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看着我,我觉得自己特别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可父亲从不会心软,只会在一旁看着,偶尔催促 “跑快点,别偷懒”。​
7 岁起,董卿的生活除了写作业,又多了 “做家务” 的任务 —— 扫地、洗碗、擦桌子,每天雷打不动;到了中学寒暑假,当其他同学外出游玩、享受假期时,父亲却把她送去 “勤工俭学”。那些年,她做过宾馆清洁工,一个人要打扫十个房间,换床单、擦玻璃、清理卫生间,累到手都抬不起来;也做过商场售货员,站在柜台前一整天,笑脸迎接着来来往往的顾客;还当过临时广播员,对着麦克风练习播报,哪怕没人听,也要坚持到规定时间。​
1.jpeg

15 岁那年,董卿在宾馆当清洁工,实在累得撑不住,哭着给父亲打电话求助,希望能早点结束这份工作。可电话那头,父亲只说了一句 “坚持一下,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成大事”,就挂断了电话。董卿攥着听筒,眼泪止不住地流,却还是擦干眼泪,回到岗位上继续干活。​
身体上的劳累尚且能咬牙忍受,精神上的 “打磨” 更让她难受。爱美是少女的天性,可父亲从不允许她多照镜子,还严肃地说 “有照镜子的时间,不如多看书、多背几个成语”。他会把董卿的镜子藏起来,还要求她每天挤出时间抄成语、背诵经典篇目、练习朗读 —— 董卿后来在镜头前那口字正腔圆、充满感染力的播音腔,或许就是当年在父亲的逼迫下,一点点 “练” 出来的。​
父亲对董卿永远 “不满足”—— 考试考了 98 分,他会问 “为什么不是 100 分”;主持活动得到好评,他会说 “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在这样的教育下,董卿慢慢形成了一种认知:“只有比别人好很多很多,自己心里才踏实”。这种对 “完美” 的执念,成了她努力的动力,也悄然埋下了 “自卑” 的种子 —— 她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永远在追逐下一个 “更好”。​
二、父女关系破冰:大学后的道歉与和解,理解背后的父爱​
不过,董卿与父亲的关系,并非一直处于 “冰点”。随着董卿长大,尤其是考上大学后,父女间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董卿考上上海戏剧学院那年,父亲亲自送她去学校报到。平日里威严、不苟言笑的父亲,在宿舍楼下,第一次主动叮嘱她 “在学校照顾好自己,遇到困难别硬扛,记得给家里打电话”。看着父亲略显笨拙的关心,董卿突然觉得,一直以来严厉的父亲,其实也有温柔的一面。​
大一寒假回家,董卿更是迎来了人生中 “意想不到的时刻”—— 吃饭时,父亲突然拿出一瓶白酒,给自己倒了一杯,也给董卿倒了一杯,然后举起酒杯,认真地对她说:“这么多年,爸爸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让你受了不少苦,你别往心里去。”​
听到这句话,董卿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那些年清晨跑步的委屈、勤工俭学的劳累、不被认可的失落,仿佛都在这一刻有了归宿。她端起酒杯,和父亲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 —— 她原本不爱喝酒,却在那天,陪着父亲喝光了整瓶白酒。也就是从这次 “道歉” 开始,董卿慢慢理解了父亲:他不是不爱自己,只是用错了方式,他希望女儿能像自己一样,通过努力抓住机会,在未来的人生里少走弯路。​
2.jpeg

这份理解,成了董卿与过去和解的第一步。后来她在采访中说:“现在回想起来,爸爸的严格虽然让我吃了很多苦,但也让我养成了能吃苦、能坚持的性格,这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
三、事业打拼:从 “陪考误打误撞” 到央视一姐,自卑成 “不敢松懈” 的动力​
如果说童年的严格教育让董卿埋下了自卑的种子,那长大后的她,则把这份 “自卑” 转化成了打拼事业的动力 —— 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董卿最初的梦想是当演员,却因一次 “陪考” 误打误撞进入了主持行业。当年,她陪朋友去浙江电视台参加主持人选拔,朋友紧张得发挥失常,而陪在一旁的董卿,却因自然的表现、清晰的表达,被评委看中,意外获得了成为浙江电视台主持人的机会。​
初入职场的董卿,在杭州过得还算顺利,主持的节目逐渐有了知名度。可父亲却不满足,建议她 “去上海试试,那里平台更大,能学到更多东西”。听从父亲的建议,董卿向上海东方电视台投递了简历,顺利入职。可到了新平台,她却遭遇了 “冷遇”—— 没有固定的节目,很少有出镜机会,大多时候只能做一些幕后工作,比如整理资料、撰写串词。​
但董卿没有抱怨,反而把这段 “低谷期” 当成了 “充电期”:她利用空闲时间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专业,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在家里反复研读《红楼梦》等经典书籍,积累文化底蕴;还会对着镜子练习主持技巧,琢磨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的语气。​
1998 年,董卿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 —— 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成为上海的热门节目,轻松幽默的风格深受观众喜欢,她也终于在上海主持界站稳了脚跟。可就在事业顺风顺水时,她又做出了一个 “冒险” 的决定:放弃《相约星期六》,跳槽到刚成立的上海卫视。有人劝她 “别折腾,现在的节目已经很火了”,董卿却觉得 “不能安于现状,要去尝试更多可能性”。​
2002 年,董卿再次 “突破舒适区”—— 她放弃上海的一切,一个人来到北京,加入当时相对冷门的央视西部频道。初到央视,她依旧从基础工作做起,主持的节目关注度不高,可她依旧认真对待每一次录制,哪怕只有很少的观众,也会提前做好万全准备。​
2004 年的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成了董卿事业的 “高光时刻”。连续 20 天的直播,她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清晨去剧组彩排,中午熟悉选手资料,下午对考题,晚上直播,结束后还要复盘当天的表现,修改第二天的串词,常常忙到凌晨 3 点才能回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疲惫不堪,却也让她的主持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 她的控场能力、应急反应、文化素养,都在这场 “硬仗” 中得到充分展现。​
凭借青歌赛的出色表现,董卿获得了主持央视春晚的机会。从 2005 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到后来成为春晚的 “常驻主持人”,她用优雅的台风、稳定的发挥,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一步步从 “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逆袭成 “央视一姐”。​
3.jpeg

可即便已经站在行业顶端,董卿内心的 “自卑” 依旧没有消失。她曾说:“哪怕是报错一个选手的成绩,都能让我当场崩溃落泪。” 这份对 “瑕疵” 的恐惧,其实就是自卑在作祟 —— 她不允许自己出错,总觉得 “只有做到完美,才能不被否定”。也正是这份 “不敢松懈”,让她在主持道路上不断突破,打造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口碑与热度双高的节目。​
四、与自我和解:从 “追逐完美” 到 “接纳不完美”,柔软中见智慧​
如今的董卿,已经年过半百,相较于年轻时的 “紧绷”,她多了几分从容与柔软,也终于学会了与自己的 “自卑” 和解 —— 她不再执着于 “必须完美”,而是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温暖。​
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愈发融洽。父母年纪大了,依旧改不了 “操心” 的习惯,会经常叮嘱她 “起床别太晚”“少熬夜,多看书”“记得写笔记”。换作以前,董卿可能会觉得不耐烦,甚至反驳;现在的她,却会笑着回应 “对对对,我知道了,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她深知父母的唠叨里藏着关爱,也常常因为工作忙碌不能陪伴他们而感到愧疚 —— 她曾在采访中说:“我把最好的笑容、最耐心的态度都留给了舞台和观众,却很少有时间好好陪父母吃饭、聊天,觉得特别亏欠他们。” 看到父母因为节俭,拔完牙都不舍得打车,宁愿坐公交回家,她会偷偷给父母的卡里打钱,还会提前帮他们叫好车,用自己的方式弥补这份亏欠。​
在事业上,董卿也开始尝试 “慢下来”,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2015 年,她从美国进修回来后,不再只专注于春晚等大型晚会,而是转型担任《挑战不可能》的评委。以前的她,总是在舞台上 “站着说话”,保持着主持人的专业姿态;在《挑战不可能》中,她第一次 “坐着点评”,语气也变得更加温和,会耐心倾听选手的故事,用温暖的语言给予鼓励。这种 “转变”,让观众看到了她 “专业” 之外的 “柔软”。​
不过,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也让董卿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今年 6 月,她因眼睛不适登上热搜,有消息称她可能做了白内障或近视手术。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都在提醒她:再强大的人,也需要休息。镜头前的她,总是优雅得体、精力充沛;镜头后,她也是一个需要被照顾、需要休息的普通人。这次生病,或许让她更加明白:人生不是一场 “必须赢” 的比赛,偶尔放慢脚步,关注自己的身体与内心,才是更重要的事。​
4.jpeg

回望董卿的人生轨迹,她一路从父亲严苛的教育中走来,带着自卑的种子,靠着 “必须做到极致” 的狠劲,在主持行业闯出一片天。她曾因自卑而焦虑、紧绷,却也因这份 “不敢松懈” 而不断成长。如今的她,终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 她依旧优秀、依旧敬业,却不再被 “完美” 绑架,而是在接纳不完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智慧。​
5.jpeg

未来,或许我们还会在更多节目中看到董卿的身影,只是希望那时的她,能少一些对自己的苛责,多一些对生活的享受 —— 毕竟,她早已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无需再靠 “完美” 来证明价值。而她的故事,也给无数人带来启示:自卑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与它共处,让它成为成长的动力,而非束缚人生的枷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