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去年冬天北京一家独立书店的朗读分享会。
她穿着深灰色高领毛衣,头发挽得随意,灯光下眼角细纹明显,却没人觉得她“状态不佳”。
观众席里有人小声说:“她好像更放松了。
”那天她读的是《红楼梦》里“好了歌”的片段,声音低下来时,像在给老朋友讲故事。
读完她没急着走,坐在台阶上跟几个高中生聊“为什么要背诗”,说到“背诗是为了有一天能自己写”时,她笑了,像终于把憋了十年的话说了出来。
很多人忘了,董卿在央视最风光那几年,每天收工后都要去办公室再读一小时书。
同事说她“把演播室当家”,她回:“家可以晚点回,书不能隔夜。
”后来《朗读者》筹备,她干脆把会议室改成临时书房,地毯上堆满读者来信,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指着信说:“这些人把秘密告诉我,我得对得起他们。
”节目播出后,有海外留学生写信说在图书馆边哭边看完,她把这封信贴在了化妆镜上,一贴就是三年。
离开聚光灯后,她的生活被两件事填满:一是陪女儿背《长歌行》,二是去云南乡村给小学老师做培训。
去年她给一所村小捐了台二手钢琴,校长问她要不要剪彩,她说:“剪彩不如教我女儿弹《送别》,以后她来了能教别的孩子。
”有人拍到她在县城小饭馆吃米线,头发随便一夹,和老板娘聊怎么腌酸菜,照片糊得像监控截图,评论区却清一色“这才是活人”。
另一边,朱迅在抖音发了条穿苗族服饰转圈的视频,配字“五十岁也要转得稳”。
她脚踝上那串银铃铛是贵州绣娘送的,铃铛响一声,绣娘就笑一次。
评论区有人提醒她“注意膝盖”,她回:“膝盖提醒我该减肥了。
”转头她又穿着藏族袍子去跑马拉松,摄影师追得直喘,她边跑边喊:“拍左边!
右边脸肿!
”工作人员后来统计,她一年跑了八个少数民族地区,收集了二十七套衣服,每件都能说出绣法来历。
朱迅的“不消停”是出了名的。
录《文化中国行》时,她跟着哈萨克族大哥学做酸奶疙瘩,酸得五官皱成包子,转头就安利给摄像:“通便神器!
”有次在苗寨拍篝火晚会,她突然冲上台跟姑娘们对歌,高音破到劈叉,台下笑成一片,她鞠个九十度的躬:“献丑了,但快乐是真的。
”节目播出后,当地旅游局打电话说那期带动了三倍游客,她对着手机愣了半天:“我就唱了首跑调的山歌?
”
两个女人,一个把热闹留在舞台,把安静留给自己;一个把安静留给深夜剪辑,把热闹撒向人间。
董卿在云南的山路上被小学生喊“阿姨”,她蹲下来纠正:“是董老师。
”朱迅在直播间被叫“迅哥”,她立刻抱拳:“兄弟客气!
”她们都没解释为什么选这条路,就像董卿在书店说的:“人最后要对自己交代,不是对镜头。
”而朱迅在马拉松终点喘成狗,还举着手机拍志愿者:“看!
这些人才是冠军!
”
说到底,她们不过是把“央视主持人”这个标签,活成了两种动词。
一个是“藏”,把锋芒收进皱纹和书页;一个是“亮”,把经历穿成衣服唱成歌。
观众不用选边站,只需要记得:有人在书房教你背诗,也有人在草原上教你转圈,而诗和远方,从来不在对立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