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天的中国香港还想重拾亚洲金融中心的荣光,它也许正在借着一场数字金融的变革浪潮,开始找回东方之珠的高光时刻。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 将于 8月1日生效 ,而人民币稳定币是 中国香港提升金融中心地位的重大机遇。在此之中,一个来自中国的名字——波场TRON,以及它的创始人孙宇晨,也正在切身参与到这场改革的浪潮中。
2025年7月,当中国香港的知名媒体《亚洲周刊》第27期的封面再次聚焦这位全球币圈的当红人物时 ,时空仿佛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重叠。14年前,那个因《亚洲周刊》封面故事《北大孙宇晨的北大之梦》而声名鹊起的历史系少年,如今已站在全球数字金融的前沿。
孙宇晨两次登上《亚洲周刊》封面
同样的杂志,同样的面孔,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时代命题:从象牙塔里的理想追问,到区块链疆场上的先锋实践。这14年间,不仅是全球虚拟货币行业的风起云涌,也是一位先锋创业者的浮沉。
正如香港这座城,始终在裂变与坚守中,寻找自己的坐标。14年来,孙宇晨及其所代表的波场TRON从来都坚持着一个追问:成为先锋,这一词意味着什么?
北大的学生,该是什么样?
有人评价他是投机者,但只是因为孙宇晨不喜欢顺着人群走。与人群持有相反的意见,对于孙宇晨来说是一种惯性。
当年《亚洲周刊》找到孙宇晨,只是因为一篇抨击当时北大“会商制度”的文章——《北大,给中国留下一点偏激的种子吧》。这篇当时在人人网引起轰动的文章,带着一些久违的莽撞,冲击着校园的旧秩序。
随后,孙宇晨成为了“网红”,在当时这个词语还带有贬义。作为北大校园意见领袖的孙宇晨,有人批评他过分激进,也有人给他的账号留言,说孙宇晨终于让他们“看到一点北大学生该有的样子”。
北大时期的 孙宇晨
当年,尚且年轻的90后被社会评价为“垮掉的一代”,而孙宇晨作为他们的代表登上《亚洲周刊》,恰恰展现了90后另一种不同于主流声音的风貌:那些看似天真却朴素的、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从未消亡。
学生时代,孙宇晨热爱文学,喜欢韩寒,读陈寅恪、王国维,于是报考了中文系,但又因为学术兴趣从北大中文系转到了历史系。
“我大学几年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目标很清晰,每个阶段要干什么事。刚进大学想当作家,后来想搞学术当教授——再后来想从政,想做媒体,现在又想要学法律当律师了。”当年在《亚洲周刊》的采访上,孙宇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留学时期的 孙宇晨
在北大期间,除了转专业,他还竞选学生会主席,去港中文交换,最终以历史系第一的成绩毕业。他在多个理想中辗转,而在《南方周末》的实习让他明白了即使是个体,也有记录和改变社会的价值,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从《南方周末》实习结束,我决定要提前毕业(转系原本会多读一年)。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北大已经装不下我的雄心壮志了。我在北大的实践、使命都已经结束了。我需要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留学。”
无论理想多么宏大,孙宇晨始终怀揣着一个朴素且坚定的内核: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去中心化的未来
孙宇晨毅然决定要去美国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会走上数字金融的创业道路。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毕业时,区块链技术在中国只是凤毛麟角的事业。
孙宇晨曾短暂地投身过互联网行业。 但很快,孙宇晨意识到了这场属于互联网的创业浪潮已经接近尾声,他做不了那个先驱了:“从互联网创业到加密领域的切换,确实在当时算是个‘另类’选择。我决定跳进加密领域,主要是因为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着迷。”
图源:图虫创意
孙宇晨记得自己第一次真正接触比特币,是在一个国外论坛上看到有人用比特币交易。“那时候也没想着投资,就是纯粹好奇,买了点比特币玩玩,主要是想搞懂它背后的技术逻辑。”
而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项技术,他阅读了中本聪的白皮书,并被“去中心化”和“信任机制”的概念彻底折服——这是一个不需要中介、靠数学和密码学支撑的系统,完全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性想象。
这一种底层技术,流淌着改变世界的数字与密码。可以理解为,比起Visa等传统金融巨头,虚拟货币这种以去中心化为终极目标的全球通货,将会打造一个更少“中间商”的支付方式,让用户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支付动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孙宇晨创立波场TRON,然后他以 456 万美元拍下巴菲特的天价午餐,再吃下了一根价值 620 万美元的香蕉,引起了不少舆论的争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截至2025年7月,波场TRON其用户账户数量已经突破3.1亿。
来源:TRONSCAN
即使是那根引起抨击的香蕉,在孙宇晨看来,也是一场技术连接实体与数字艺术市场的大胆尝试,更是一种让大众了解到波场TRON的捷径。毕竟,孙宇晨从来不介意被称之为“营销大师”,这只是一种商业手段。
“营销的本质是产品,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世界,如果把用户当傻子来欺骗,那这种商业模式一定不会持久。”产品力才是关键。现在,波场TRON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普惠金融服务提供者之一。比如,现在在非洲,用户能够借助波场版USDT实现低成本汇款与消费,显著提升了生活便利性。
而当横跨了新媒体、科技投资、区块链、艺术后,下一个到了太空科技,孙宇晨一直在试图锚准风口。
五年前的那场天价午餐,孙宇晨与巴菲特聊到对虚拟货币的投资看法,巴菲特的看法还很保守,而孙宇晨提出“五年后再看”的观点。他始终相信,时间会重塑许多当年的结论,而五年后,一些崭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沙漠里创造绿洲
“波场TRON成功的经验在港元锚定的稳定币项目中是有参考价值的,波场TRON愿为打造一个以港元为基础、面向全球市场的数字支付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在北京创业成功,后来远赴美国,如今重回香港的孙宇晨,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有着清晰的判断——乘着稳定币的东风,香港必须找回那种“大时代”的气魄,拥抱新产业,而不是守着旧模式。
事实上,稳定币这一概念诞生在香港,香港也曾经是稳定币早期的国际中心。孙宇晨十分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在他看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亚洲甚至全球产生示范效应。“这次稳定币监管条例的出台,标志着香港正式将稳定币纳入合规金融体系,这不仅是对区块链技术合法化、金融化的肯定,也为未来更多数字资产的合规落地提供了范本。”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亚洲甚至全球产生示范效应
也正如他所说,华人力量也正在走上全球金融行业的中心——孙宇晨早已成为加密行业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除了登上迪拜TOKEN2049峰会,3月,他成为了继马云、赵长鹏之后又一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全球封面的华人,凸显了他对全球加密行业的影响力。
现在,波场TRON以每日200亿至300亿美元的稳定币交易量领跑全球,2024年链上交易额高达5万亿美元, 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7万亿美元, 已超越Visa等传统金融巨头。凭借近乎零成本的手续费、高速交易及超3亿钱包地址的庞大用户基础, 波场TRON成为稳定币生态的理想平台。
而孙宇晨坚信,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已势不可挡。当稳定币成为数字金融世界的重要金融媒介后,一种数字金融的全新未来正在缓缓展开。
孙宇晨坚信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已势不可挡
“世界早已不是‘西方主导’的老剧本,机会不是等来的,是‘蹭’出来的。” 孙宇晨总是多次谈到中东积极主动的市场表现。聊到迪拜政府亲自下场买AI芯片、抢区块链人才,卡塔尔用巴黎圣日耳曼球队打国家名片,沙特用NEOM新城赌未来,孙宇晨很兴奋。他很喜欢中东那股野蛮的生命力。
“中东教会我,哪怕你出生在沙漠,也能用流量造绿洲。”也正如波场TRON一样,在平原上生长,是一种趋利的天性,这不是孙宇晨想做的事。
创业是逆流而上的精神。在沙漠里创造绿洲,才是孙宇晨与波场TRON真正需要、且必须押注的未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