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张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在武汉大学的校友圈里炸开了锅。收到它的人,是杨某。而这张通知书背后,却是一场持续了两年、几乎毁掉另一个年轻人的罗生门”。
故事得从两年前那张判决书说起。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肖某,无罪。法院认定,他在图书馆那个下午,不过是在挠恼人的皮肤病,有医院的药单为证。这本该是尘埃落定的时刻,是正义昭雪的时刻。但对肖某来说,这却只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为什么?因为早在一年前,当杨某在图书馆举起手机,指控他性骚扰时,舆论的审判庭就已经开庭了。那段模糊的视频,配上杨某声泪俱下的控诉,瞬间点燃了网络。
肖某,一个普通的研究生,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慌了,写了两封道歉信,内容前后矛盾,更像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语无伦次的辩解,却成了网友口中铁证如山的认罪书”。
学校呢?在汹涌的舆情面前,选择了最安全”也最伤人的方式——和稀泥。监控没看清,事情有争议,那就各打五十大板。一个记过处分,轻飘飘地落在了肖某的档案上,成了他洗不掉的烙印。
这个处分,比任何网络暴力都更致命,它直接堵死了他的学术之路,压垮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休学了,家人气病了,爷爷甚至因此离世。
而杨某,则在这场风暴中,成了那个勇敢的女性维权者”。她不仅保研成功,更将这段经历包装成自己坚韧不拔的证明,敲开了香港名校的大门。
当肖某还在为撤销那个莫须有的处分四处奔走,当他的母亲在网络上绝望地晒出儿子的病历,试图为儿子讨回一丝公道时,杨某已经准备飞往更广阔的天地了。
这出荒诞剧,像一面扭曲的镜子。镜子这边,是法律还予的清白,却换不回的名誉和前途;镜子那边,是早已被证伪的指控,却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功成名就。
我们总说,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可当正义姗姗来迟,而伤害早已根深蒂固,这份迟到的正义,对那个被摧毁的人生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