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台湾出席93阅兵名单出炉,洪秀柱抵京,民进党暴怒,国民党不装了

淡墨绘江南 · 3 天前
虽然遭到了民进党当局的威逼恐吓,但是还是有不少岛内爱国人士毅然出席大陆的93阅兵仪式。
岛内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已经于9月1日晚间到达北京,并在落地之后就接受了采访,直接打破了台当局近一个月的 “封锁计划”。
这一系列的行为,也引发了民进党的“强烈不满”,国民党不装了!
1.jpeg

装睡的人叫不醒

国民党的反应,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切割术”。
面对前党主席洪秀柱赫然在列的名单,党内高层陷入了诡异的集体沉默。
无论是党主席朱立伦,还是被视为政治明星的蒋万安与侯友宜,甚至是韩国瑜,都对此事三缄其口,选择了最安全的“冷处理”。
2.jpeg

这种静默,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
害怕被绿营扣上“亲中”的红帽子,害怕因此伤害到摇摆不定的中间选民。
为了撇清关系,发言人急忙冲到台前。
文传会主委林宽裕甚至将洪秀柱类比为早已与民进党分道扬镳的陈文茜、郭正亮,强调她的行为“不代表党”。
3.jpeg

这种比喻何其荒谬,将一位曾经代表全党参选的前主席,硬生生划归为党外人士,这不仅是切割,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急于同自己辉煌又沉重的历史遗产一刀两断。
更有趣的是,这场“切割大戏”背后,国民党的行动却显得自相矛盾。
就在他们急于与洪秀柱等人划清界限的同时,国民党中央却宣布,将于9月10日派遣秘书长黄健庭率领一个高规格代表团访问大陆。
这种一边疏远党内统派,一边又想维持两岸沟通渠道的机会主义做法,彻底暴露了其在两岸议题上的策略混乱。
4.jpeg

他们既怕得罪大陆,断了后路,更怕在岛内选举中失分。
这种首鼠两端的姿态,难怪会被批评为“没有灵魂的党派”,一个为了选票可以放弃价值坚守的组织,自然也丧失了整合内部传统力量的能力。
与国民党的畏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进党当局排山倒海般的攻击。
5.jpeg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陆委会、外交部门乃至立法院党团,便统一口径,将与会者定性为“叛台、违法、可耻”。
这种将政治分歧直接上升为法律和敌我矛盾的倾向,是他们一贯的治理逻辑。
民进党立委邱志伟的言论更是将这种氛围推向了极致,他公然声称“等洪秀柱回来就抓”,指责其“敌我不分”。
仿佛只要踏上北京的土地,参加一场纪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庆典,就是对台湾的背叛。
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一种刻意建构的、与“中国”彻底割裂的身份认同。
6.jpeg

为了巩固这一叙事,民进党当局在历史的诠释上也下足了功夫。
赖清德在纪念日的发言中,刻意使用“终战”一词,并且强调的重点放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上,几乎只字未提“日本侵略”和“抗战胜利”。
这种有意为之的选择,不仅在字眼上做减法,更在叙事上进行“避重就轻”。
7.jpeg

这一回避,引来了马英九毫不留情的批评。
他直言,赖清德的历史观存在严重扭曲,连最基本的民族共同记忆都不愿承认,等同于在历史书上抹去属于台湾同胞和全体中国人的那一页。
民进党操作这类话术的背后,其真实意图就是通过不断淡化、乃至彻底消解抗战记忆,来塑造一个与大陆切割开的“台湾故事”。
8.jpeg

与此同时,面对那些受邀赴京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士,岛内当局更祭出法律恐吓。
陆委会最初放话,凡是“配合大陆宣传”的人,都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扬言要取消退役军官的退休金。
这一重锤消息一出,岛内舆论哗然。
9.jpeg

可是没过多久,他们的态度就悄然变调,从最初的“一律处罚”退缩为“若涉及宣传才处理”。
这种前后不一,正暴露出其法律依据的虚弱,所谓“处罚”更多是政治恫吓,意在制造寒蝉效应。
它真正要压制的,并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一切敢于质疑“去中国化”路线的声音。
10.jpeg

被推上舞台的孤勇者

正是在两大政党集体缺位与错位的背景下,洪秀柱、新党主席吴成典、台大教授苑举正等人的“个人行动”,才被赋予了远超其本身的象征意义。
这批与会者,多为年事已高、已无现任公职的前任官员或社会人士,他们的选择,被外界视为一种“不想再装了”的表态,代表了一股在岛内被长期边缘化、被刻意压抑的声音。
他们的勇气与代价是成正比的。
11.jpeg

在当局“取消退休金”、“依法查办”等高压威胁下毅然成行,这种“逆行”的姿态本身,就使其行动的象征性被无限放大,成为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政治宣言。
他们用行动回击了“台独”势力编织的谎言,成为了大陆媒体口中“民族精神的火种”。
当洪秀柱在大陆强调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生死存亡之战,并肯定“国共合作”的贡献时,她实际上是在主动承接国民党本应承担,却早已弃之如敝屣的历史叙事角色。
12.jpeg

大陆国台办将其行为定性为“秉持民族大义”,更是让这些“个人”被动地成为了两岸之间某种特殊沟通的载体。
无论外界是否认同他们的立场,他们的出现,本身就证明了岛内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在政党集体迷航的混沌中,这些个人的抉择,无论其初衷如何,都成了两岸僵局中罕见的、能够激起涟漪的行动,也凸显了台湾政治在重大议题上的代表性真空。
13.png

最终,真正的问题或许并非谁去了北京.
而是除了这些顶着巨大压力、充满争议的个人之外,台湾社会还有谁,敢于并且能够,就“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根本问题,提供诚实且勇敢的答案。
14.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