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今天就是9月3日大阅兵了,这次阅兵不仅对中国很重要,也是在向世界各国秀我们的“肌肉”!展现中国的实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日本媒体在9月2日,就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那就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他本人无意继续留任首相的职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石破茂的辞职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意义?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早有征兆
其实石破茂下台是早有征兆,石破茂的垮台是因为多重压力,一头是国内脆弱的执政根基,一头是来自盟友美国的巨大压力,还有一头是邻国中国的复杂现实,他试图稳住各个方面,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执政框架的彻底崩塌。
去年10月,石破茂并不是凭借着强大的民意或者压倒性的党内支持上台的,更像是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后,各方大佬妥协推出的一个“傀儡”人选,说白了他就是个过渡人物,党内元老麻生太郎私下里那句评价一针见血,石破茂是个“顶雷”的好人选。
这种身份就注定他的政治生涯非常的短暂,果然他上任时高喊着要“终结派阀政治”,试图树立一个清廉改革者的形象,结果仅仅三个月,他秘书的办公室就因为涉嫌伪造政治资金报告被搜查,这下他赖以立足的道德高地瞬间瓦解,所谓的“清廉”也人设碎了一地。
当一个领导人连最基本的信誉都破产时,民众的耐心也就耗尽了,今年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至关重要,那不仅仅是一次选举失利,而是民意对他下的最终“判决书”,执政联盟的目标是拿下50席,结果只捞到40席左右。
自民党自身更是惨不忍睹,改选议席从52个暴跌到39个,连带着执政伙伴公明党也从14席缩水到了8席,选举的惨败背后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痛苦,6月份核心通胀率高达3.3%,连大米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暴涨了28%。
民众在为生计发愁,但石破茂政府显然没能给出答案,这种不满情绪甚至催生了极右翼民粹势力的崛起,主张排外和“日本人优先””的参政党,议席从区区1个猛增到14个,一跃成为参议院第四大党,这说明石破茂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
盟友“背刺”
国内的根基已经不稳了,而这场风暴恰恰来自他最依赖的盟友美国,7月7日特朗普政府的发出的一个消息瞬间让日本上下坐不住了,美国要对日本的汽车产业征收高达25%的关税,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最后的支柱,这一招瞬间在日本国内制造了巨大的恐慌。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石破茂政府显得手足无措,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原本计划飞往美国进行紧急磋商,但在出发前却突然取消了行程,这种外交上的无能彻底说明了石破茂政府垮台。
更何况特朗普政府早已信誉扫地,此前达成的钢铝关税协议说撕毁就撕毁,还变本加厉地对半导体加税,美国的压力为自民党内早已蠢蠢欲动的“倒石破”势力提供了最完美的借口,参议院选举失败的当晚,麻生太郎就迫不及待地召集会议,强硬表态绝不允许石破茂留任。
紧接着自民党干事长、政调会长等一众核心高层纷纷表达辞职意向,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赤裸裸的逼宫了,就连数十名年轻议员都发起了罢免签名运动,准备启动党内弹劾,但是石破茂在7月21日的记者会上还曾试图挣扎,他拒绝辞职的理由是“需要完成对美关税谈判”。
自己把路堵死了
当被美国步步紧逼的时候,从战略层面看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来获取一些回旋空间,几乎是日本唯一的选择,然而石破茂政府却做出了最令人费解的决定,就在中国即将举行93阅兵活动前夕,日本通过外交途径试图阻挠其他国家参加中国的阅兵仪式。
但是日本的这种小动作不仅没能对中国造成任何实质性影响,反而主动破坏了中日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最富戏剧性的9月2日,石破茂为他选举失利公开道歉,并释放出强烈的辞职信号,说自己“不打算固守立场”,这个表态的时间恰好就在中国阅兵的前一天。
这一巧合仿佛一个巨大的讽刺,将日本对华政策的失败与石破茂政治生涯的终结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这种战略迷航的背后是日本决策层在面对中日国力早已逆转的现实的时候,那种不甘、无奈与无所适从的复杂心态。
无论是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已经实现有效控制的现状,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都清晰地表明,日本和中国强硬对抗早已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石破茂的迅速垮台活生生展示了当今日本政治的结构性困局,任何一位首相都必须在美国盟友、中国邻国和国内民意这三个压力之间周旋,稍有不慎,就会同时在三方里边败下阵来。
现在高市早苗已经宣布参选,小泉进次郎、林芳正、河野太郎等人也都对首相的位置有野心,但是他们或许都会成为下一个石破茂,日本政坛恐怕又要重回那个“一年一相”的混乱轮回之中。
但是不论是谁当首相对中国都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自己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
信息来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