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0年,“93阅兵”不仅仅是一场庄严的军事展示,更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把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反射得淋漓尽致。近日,围绕这场纪念活动的风云再起,一扫往日沉寂,刷爆了海峡两岸紧张又复杂的政治氛围。最令人瞩目的,不是国外的抵制动作,而是来自岛内那股隐藏得极深、却异常激烈的“抵制力量”——民进党当局,尤其是赖清德的极力反对。而这股力量越是拼命打压,越让更多台湾同胞燃起了跨越海峡、认同中华民族的强烈渴望。
这股强烈的“对抗”与“渴望”,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本文将从历史根源、现实心态、人物故事,层层剖析这场文化与政治交织的激战,带你深入读懂“不只是阅兵”的背后故事。
<hr>一、赖清德与民进党挡不住的“93热”
2025年9月3日,“93阅兵”将隆重举行。这不仅是对二战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的纪念,也是中华民族对血脉相连的自豪与认同的集体表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台湾地区的政治领导层,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和赖清德成了最大阻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政治上的煎熬乃至灾难。
数据显示,台湾多名知名人士如旺旺集团总经理蔡旺庭、知名学者苑举正,提前数天飞赴北京,内心澎湃,因为他们真切愿意以中华儿女的身份,见证这段辉煌时刻。他们的存在无异于一道光,照亮了民进党编织的“台独”迷雾。
<hr>二、93阅兵,背后的历史情结
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同年,台湾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中国。这段历史不仅是抗战的史实,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对绝大多数中华儿女来说,光复台湾是抗战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自豪感与正义的象征。
然而,民进党和赖清德洞察到这条情感纽带对其“独立”主张的威胁。他们深知,只要“93”这一天足够响亮,够震撼,便足以唤醒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根源的认同。民进党当局因而采取种种阻挠手段,禁止台湾同胞参加、打压相关讯息,放出各种限制令,制造恐惧氛围。
这种赤裸裸的抵制,实际是对抗历史真相的遮掩,是“殖民意识”的变种——一种顽固不化、不可告人的“遗毒”。
<hr>三、事件原因剖析:赖清德为什么“反扑”这么凶?
赖清德及民进党抵制“93阅兵”,并非随机。理由可以概括为几个核心:
- 政治立场坚决反对“一国两制”和“统一”诉求。 “93阅兵”不仅仅是军事展示,更是中国大陆向台湾传递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决心的象征。赖清德的“抗中保台”战略被这股民族力量严重威胁。
- 民进党选票依赖“台独”宣传。赖清德的政治生涯与台湾“台独”势力紧密相连。民进党的执政需要一种与大陆“敌对”的舆论环境作为养料,因此搞阻挠来巩固其选民基础。
- 历史认知战与意识形态对决。赖清德深知,一旦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同“我是中国人”,那么民进党赖以自我包装的“独立”梦将彻底破灭。
赖清德这种“以恶制恶”的做法,实际上加剧了台湾年轻世代对大陆文化认同的反弹。据《2025年台湾社会民调报告》显示,过去两年中,自认“中华民族成员”的台湾年轻人比例提升超过15%,创历史新高。
<hr>四、行业生态扫描:政商学界与台湾“阵营”裂变
在这场以“93阅兵”为转折点的历史认同战争里,不只是政治层面发生变化,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动态。
蔡旺庭——身为旺旺集团总经理,早早飞赴北京观礼,他所代表的不单是一个企业,更是巨大台湾民间经济对祖国认同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赖清德的抵制显得极其孤立。
苑举正教授的公开表态“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更是点燃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觉。这种发声,不光在学术圈内引发共鸣,也激励了越来越多沉默已久的岛内知识界站出来。
此刻的台湾内部,不断有知名政治人物、基层小贩乃至普罗大众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他们冲破了民进党和绿色恐怖塑造的政治困境,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和民族荣誉感。
五、从抵制到觉醒的真实写照
提起郑丽文和“馆长”陈之汉,这两位公众人物的身份认同转变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郑丽文,曾是台南经典的文化符号,近年来积极呼吁两岸交流;馆长更是利用自己庞大的粉丝群体,表达对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的立场。
这些个案代表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逐渐打破民进党的身份认同困境,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更难得的是,普通小商贩、年轻学生对民族插件的情感回归,不再受限于刻板印象。
官方的阻挠加速了他们的反感,而民意调查却显示,赖清德的支持度急剧下滑,某一时间段内,支持率从40%骤降至27%,这对任何政治人物来说都意味着一场危机。
<hr>
六、认同的裂缝与统一的曙光
总的来说,“93阅兵”不仅仅是一场军事阅兵,更是一次民族认同的公开课。赖清德与民进党当局越是卖命阻拦,越暴露出“台独”阵营的焦虑和执念。反倒是这股阻拦,激发了台湾越来越多民众的觉醒。
未来,基于以下几个趋势,统一大势不可逆:
- 年轻一代认同中国大陆的情感基础逐渐夯实,这是一条从内心深处觉醒的民族自豪感链条。
- 民进党的反中策略暴露破绽,加剧其政治困境,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自身定位。
- 大陆方面日益开放的交流政策和多渠道的文化吸引力,给台湾同胞提供了更直接、更真实的祖国形象体验。
这场围绕93阅兵的“你推我挡”看似政治博弈,实则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再塑,是未来两岸融合不可绕过的重要节点。
<hr>你怎么看赖清德和民进党对“93阅兵”的抵制?你认同台湾年轻人正在觉醒的认同感吗?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分享你的观点!
<hr>参考资料
- 《时报》2025年9月报道——“93阅兵的政治风波解析”
- 台湾《联合报》2025年8月民调数据报道
- 中央社2025年8月专家评论——“赖清德与台独困境”
- 经济日报2025年9月“蔡旺庭赴京观礼内情揭秘”
- 《大陆观察》杂志2025年第3期,苑举正教授专访
<hr>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